Home >  > 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几点担忧和质疑

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几点担忧和质疑

0

  李开复九月份就离开了谷歌,这大家都知道。李开复转身创立了一个名为创新工场的公司,大家也知道。首先作为我个人来说,我需要向李博士表示自己的敬意,也许李开复这时候并不想自己博士的身份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这个称谓同时也意味着书生气和优柔寡断,当然这并不是定则。

  在我看来,李开复更像是在做一场豪赌,赌注就是自己数年来积累的人脉和业界的口碑,依靠这些创新工场才能够一面世就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李开复现在面对失败与成功的问答,总是会巧妙地用几率很小或者几乎不可能来描述失败,但是这样的回答总会映射出他内心的一些特质,我想创新工场将会是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成功或失败。

  尽管对于李开复敢于将自己的一切押宝在这么一个没有人做过的事业上表示敬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对创新工场有更理性的认识,毕竟圣魔导现在做着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在微软或者谷歌的宽敞办公室决胜千里。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事实:

李开复没有从无到有的真正创业经历。
李开复一直以来都是在做职业经理人。
李开复的履历太完美,几乎没有太大失败经历。
创新工场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换句话说,李开复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做着完全新的一个理念,如果轻易说会成功,那未免太过自欺欺人。李开复曾经说过如果创新工场失败了,至少会为到中国互联网培养出一批人才,其理想主义色彩之隆重可见一斑,理想主义如果太过那就等于空谈。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根据目前李开复描述,我们理解的创新工场是聚集一批对的人,然后找一批好的创意。对的人加上好的创意多多少少会创造一些不错的公司,然后这些人和这些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独立出去,独当一面。不能说完全像工厂那样的大量制造,但是李开复寄希望于更高效率地制造互联网公司。

  那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创新工场这样的模式是否能真正有效制造出一批有高度的互联网公司。我的看法是有希望,但是数量和规模可能都会明显小于李开复的期望。俗语说得好: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创新工场这样模式相比VC来说,除了资金以外,也将人才和管理一包揽,称之为保姆也不为过。意思就是你有好创意,我们这边有优秀的人才,直接拿过来一套,自然成功的几率就多得多了。

  但是保姆的加入难免会让整个项目的执行出现变形,难以表达真正原有商业计划能够表达出的涵义,项目创始人不再拥有绝对话语权。套用李开复的一句话:我希望最好不用换将,但是我需要有换将的能力。这体现出创新工场模式对员工的一种束缚。

  很多VC强行进入到项目最后弄得惨淡收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并不明白创新工场怎样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多创业者仍然会优先选择VC而不是创新工场,因为选择VC大多数时候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决策自由,而在创新工场里面可以预期的是这种决策自由将会被极大约束并且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中国互联网与国外最大的不一样在于,中国互联网成功更多是因为创始人的个人能力,而国外则是由于商业模式本身的优秀。

  赞成周鸿祎的一句话,成功是不可能被总结的。成功总是带有太多的偶然性,即便是你增加人才和管理的砝码那也只能撼动分毫,这就是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至于创新工场的后续,我们只能静观其变,看李圣魔导怎么玩这盘棋。

相关推荐

本文暂无标签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